【资料图】
津滨海讯(记者 战旗 张惺卓)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获悉,2022年,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与市农委等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,组织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加强科技赋能、完善组织体系、创新涉农信贷产品、用好政策工具,持续提升我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。2022年末,天津市涉农贷款余额2703.99亿元,同比增长12.59%,比上年同期高6.14个百分点;较年初新增303.22亿元,同比多增115.59亿元。全年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476.03亿元,同比增长54.37%,惠及企业8.75万户(其中,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64.72亿元,同比增长49.28%,惠及企业7246户次)。
推广“智慧小二”数字金融服务平台,提高“三农”金融服务水平
2022年,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指导商业银行依托“智慧小二”开发乡村金融产品,充分挖掘农家乐、民宿、园区、农庄、村点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,针对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特点,积极提供资金支持,借助政府服务大厅、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,有效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。截至2022年末,“智慧小二”入驻农村经济主体11.46万户,支持3.3万余家农村经营主体获得信贷资金17.22亿元,“征信白户”申贷通过率达70%。
推进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”建设,完善金融支农体系
2022年,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指导天津农商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创建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”,为涉农主体提供集贷款、结算、担保、涉农保险等功能于一身的“一站式”综合性金融服务,并在此基础上推进“三专两示范”建设(“三专”即专项、专班、专人,“两示范”即示范机构、示范区),探索打造区、镇、村三级示范体系,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完善服务体系、提高支农能力。截至目前,天津市已建成示范点366家,实现10个涉农区全覆盖。
创新涉农信贷产品,缓解“三农”融资难题
2022年,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商行、村镇银行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特点,采取“银行+政府”“银行+担保”“银行+保险”等模式实现源头对接和风险分担,创新推进“托管信用贷”“活体抵押贷”“兴农水稻贷”等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,有效破解“三农”融资缺抵押、少担保、信息不对称等难题。
用好用足政策工具,撬动扩大涉农信贷投放
2022年,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会同市委农等部门,合力开展“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”建设,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,打造线上融资对接平台,搭建“政策+平台+产品”支农全链条模式,对金融机构通过“直通车”发放的“生猪贷”“奶牛贷”等涉农贷款,运用支农再贷款给予全额支持。